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副教授戴沛權——改變個人生活方式 亦可應對氣候變化
*標題由編輯所加
Judy:
還記得九年前我們在波士頓看過的紀錄片《逐冰之旅》(Chasing Ice)嗎?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剛剛完結,我剛好從網上讀到一篇推介探討氣候變化紀錄片的文章,而《逐冰之旅》繼續雄踞榜首位置,它的確是一齣發人深省的紀錄片呢!猶記得散場後,我們討論北極熊的滅絕危機,你一方面為北極熊的命運扼腕,另一方面灰心地表示人類似乎已無力回天,其神情我至今仍歷歷在目。
九年後的今日,氣候及環境問題越發嚴峻,你的沮喪想必有增無減。的確,無論在我的研究中,或每次讀到與極端氣候相關的新聞時,我都不免湧起一股無力感。單在2021年,北美洲的熱浪與山火、中國南部及德國的洪水等一連串極端天氣事件,已帶來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當中的人命傷亡、數以百萬計災民被逼流離失所,則更非數字能衡量。氣候變遷從來都不止關乎到北極熊的存亡,而是全球的問題,是關乎人類健康與生命的問題。
更叫人心灰的是,不少活在發達地區的人仍然以為他們可以獨善其身。其實,這只是因為我們擁有相對多的資源去減低災害對自己的影響。但發展中國家則沒那麼幸運,它們的人民早已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溫度上升、水資源短缺、水災旱災等問題愈來愈嚴重,影響農民的收成,造成飢荒;而天氣的轉變,更令由蚊蟲傳播的疾病,例如登革熱和瘧疾等,變得更加猖獗。我不禁想起2013年11月,菲律賓遭受該年最強的颱風「海燕」重創,超過6,000人因而喪命。風災後3日,聯合國於波蘭華沙舉行COP19,菲律賓代表薩諾聲淚俱下地指出世界各國本應可以更積極正視氣候問題,但因各國的漠視所造成的惡果卻由菲律賓承擔。可惜,即使在如此浩劫面前,薩諾的言論仍未能促成各國立即採取行動。
發達國家無疑要為氣候及環境問題負上最大責任。歷史以來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地區正是已工業化的國家。它們一路以來使用大量化石燃料、大規模伐林、農業廣泛使用的化學肥料、畜牧業者飼養的牛羊,這些活動都釋放大量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溫室氣體等。人們之所以仍有辦法繼續裝睡不醒,只是因為受氣候災難遺害最深的,莫過於一眾島國及位於赤道附近等相對貧困和落後的國家。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的總理Mia Mottley就在COP26峰會致辭時強調,如果暖化幅度(現時為1.1度)能控制工業革命以來升溫攝氏1.5度或以下,儘管天災會更頻繁,但各島國和窮困國家的人民仍能生存;若增幅達2度或以上,那就無異於宣佈了他們的死刑。他們的命運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取決於富有國家能否實踐承諾,投放足夠的資源和力量對抗氣候變化。
我實在難以相信,世上大部分人仍然在自欺欺人:國家和大型企業依舊堅持利益為先;人們在感受到切膚之痛前,也不願改變現時的生活方式。但如果我們任由情況惡化下去,發達地區能獨善其身的幻象也很快會破滅。事實上,氣候變化已經嚴重影響到香港,特別是低收入人士。據統計,酷熱的日子每年都在增加:天文台今年在5月已發出全年第一個酷熱天氣警告,當日氣溫更高達33度或以上。香港中文大學調查指出,連續多晚的酷熱天氣比日間帶來更大的公共衛生危機,連續5日以上的熱夜會令死亡風險增加約6%,女性及長者最受影響。天文台亦估計本世紀中葉香港幾乎整個夏季都會有熱夜。另外,近十年香港的進口糧食價格亦比通脹更快地在不斷提升,當中氣候變化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低收入家庭的生計更受影響。
COP26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而當中的關鍵議題包括退煤協議和富國投放應對氣候變化的資源多寡。雖然有幾十個國家承諾逐步棄用煤炭,但有幾個使用煤炭的大國尚未加入。另外,已發展國家在2009年承諾在2020年前,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發展潔淨能源。但此承諾仍未完全兌現,令這些國家在氣候危機下依舊脆弱不堪。已發展國家理應建立一套有效的人道援助系統,幫助發展中國家,並投放更多的資源以加快建設和實現能源轉型。
除了國家及企業,個人層面的努力亦不容忽視。作為負責任的公民,如果可以一改消費主義掛帥的生活方式,企業的生產及銷售模式都會需要因而調節。我們可以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消費與飲食模式,實行多菜少肉、節約能源、採用「減廢」、「再用」及「循環再造」三個守則等等,這些行動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一同協助減少碳足跡,應對氣候變化
早在《逐冰之旅》及其他紀錄片放映前,我們便應該起而行動了。你可能會疑惑,現時才改變還來得及嗎?今屆格拉斯哥會議的口號正是「WE CAN DO THIS, IF WE ACT NOW」,即是,如果我們立刻行動,我們仍可做到。我們的確落後很多,所以更應加倍努力,趁一切仍然為時未晚。
Amos
2021年11月13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陳顥之、張鳳萍
編導:陳顥之、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