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21105】港大經管學院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及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教授
2022-11-09

港大經管學院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及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教授——香港需要第三次經濟轉型 創造可向上流的就業機會

*標題由編輯所加

香港的大學生大專生們,你們好!

過去兩三年,大家都聽到很多負面的新聞。國際方面,很多西方國家面對四十多年來都未見過的通貨膨脹,有些已開始出現經濟衰退。同時,地緣政治風險仍為多國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帶來不確定性;國內的經濟增長也開始放緩;本地方面,今年經濟自第五波疫情以來,市民都可看到市面商鋪生意情況一般,有不少香港市民及國內外人才,在過去一年,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離開香港。種種的跡象都令我們對香港短期甚至長期的經濟前景感到迷惘、擔憂。

其實一直以來,香港的經濟問題,離不開兩項,第一,房價及租金過高,導致生活及公司經營成本高,令香港不像以前宜居宜業;第二,經濟產業單一,間接導致中產職位空心化,減少年青人向上流的機會及他們拼搏的動力;兩者造成本地貧富懸殊持續上升,社會亦出現各種各樣的分歧。

要解決以上的經濟深層次問題,加強香港競爭力,以及帶領本港經濟在疫後可重新出發,除了大部份市民都認同要解決的土地房屋供應短缺外,我認為我們也需要有為政府的長遠經濟規劃,特別是產業政策。

第一:香港一直倚仗政府推動的四大支柱行業:包括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除了金融服務外,其他三個支柱行業佔香港的生產總值及勞動人口的比重,過去十年都有下滑的趨勢。這些傳統行業需要升級轉型,才能維持競爭力。以金融行業為例,近期香港政府及金管局推動的金融科技及綠色金融,相信都會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短期內我們因為疫情的原因,人才流失,香港金融中心排名輕微下跌,但我認為不用擔心。其實服務業、貿易、物流,也需要好好運用區內其他港口已應用的新技術來升級轉型。

第二,我認為香港需要第三次經濟轉型。這是自60 年代本地經濟轉型至製造業為主導,及90 年代再轉型至由金融地產等服務業,我們應把疫情及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化危為機。聚焦包容性經濟發展,多依賴可持續及知識型高科技產業,並創造多元化及具向上流的就業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多年來經濟學的研究指出,高科技研發及生產,除可增加經濟體的生產力及增長外,也可全面加強就業。正如哈佛大學經濟教授Dani Rodrik 在其研究中指出,可持續兼具包容性的經濟增長,應為就職者提供足夠工資,滿足基本生活所需外,其工作性質也應帶來在職學習的機會,並具向上流的願景、動力及責任。

香港要做到以上的經濟轉型,首先無疑是要多維度地彌補人才短缺。事實上,本地高學歷、有經驗的人才不少,但大多集中在金融、醫療、高等教育及各類專業服務行業,而大量研發成果未能轉化成產品,惠及經濟及造福市民,其中原因也包括缺乏中層技術及科技人才,阻礙新經濟產業鏈發展。

香港所謂的人才短缺,除了人口流失外,勞動市場供求錯配亦不容忽視。大學一般較受學生歡迎的學科往往是能賺錢的科目,如醫科、法律、工商管理等,而非經濟轉型需要的科學、科技及工程專業,主因之一是本地市場沒有給科學、工程學畢業生提供學以致用的機會。

這當然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正如我大概兩年前在報紙專欄曾經寫過,要解決人才供應問題,更應先解決人才需求問題。政府可考慮利用大幅增加的研發支出,建立科研機構,研發甚至生產產品及技術,同時通過經濟誘因吸引國內、海外新經濟企業來港設立分公司,有效地增加對科研及科技人才的需求,並協助經濟轉型。因此,我樂見特首在最近的施政報告裏面提到類似的方案,亦優化了輸入海外人才的計劃,並提升其規模。

另外,香港高等學府,包括多間排名全球前一百名的大學,多年來培育出眾多的大學生及研究生,很多研究生都來自境外,專業知識受到世界認可,我們應盡量透過產業政策及人才計劃,令他們選擇留港發展;即使短期內未能獲本地市場吸納,能打造香港成為高等教育中心亦可短期內增加香港的軟實力。

香港經濟第三次轉型,亦包括本地再工業化,加強社會向上流動性及職位多元化之餘,亦為科研及初創打造較完整的生態環境。2019 年製造業佔本港GDP 大概1%,反觀與香港同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的台灣、南韓及新加坡,其製造業佔GDP 都至少20%。這些發達經濟體生產成本不低,製造業都走科技化、機械化及市場國際化路線,可見製造業面對的挑戰,不僅是生產成本的問題,更是生產力、產品素質、市場定位,以至政府政策推動的問題。至於本港產業發展的重點,應先從比較優勢行業(如生命科技及食品科技)出發,建立高科技製造業,先以本地市場為試點,再以國際市場為最終目標。

最新的特首施政報告,已明顯捨棄以往特區政府「小政府、大市場」的經濟政策理念,積極有為地提出「搶人才、搶企業」,並將主動投資推動香港經濟轉型的產業及企業,這些都是業界期待已久的舉措。

香港人一向給人的形象是勤奮、堅毅及靈活的。我曾在外國居住及工作多年,仍然認為這些正面的看法是對的。香港經濟經歷過八七年股災、九十年代初的移民潮、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零三年沙士疫情及零八年全球金融風暴,我相信選擇留下來的香港人只要團結一致,在有為的經濟政策推動下,香港能再次成為富裕、充滿活力及宜居宜業的地方。

 

鄧希煒

2022 年11 月5 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張鳳萍
編導: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