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01128】積金局主席黃友嘉博士
2020-11-28

*標題由編輯所加

強積金廿年——體年率化回報高於通脹 

Albert

 

最近生活好嗎?工作仍然那麼忙碌?

 

時間過得真快,今年121日就是強積金制度推出20周年,令我想起,你也是同樣在2000年畢業,然後踏足社會工作,開始供強積金,講起上來,你也是同強積金制度一同成長。

 

回顧強積金制度的成長歷程,就好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成長總不會一帆風順,每個發展階段都會面對不同的挑戰,但最重要就是要經歷得起風浪。

 

回顧強積金制度的成長歷程,就好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成長總不會一帆風順,每個發展階段都會面對不同的挑戰,但最重要就是要經歷得起風浪。

 

還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就設立退休保障,經歷了漫長的討論過程,政府最後決定參照世界銀行提出的第二支柱退休保障為基礎,建立強積金制度。

 

強積金制度實施的初期,正經歷亞洲金融風暴,經濟不景,加上2003年「沙士」衝擊,令制度受到不少質疑。後來香港經濟漸漸走出低谷,市民亦都開始明白和接受強積金的理念。但是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出現動盪,例如2008年的金融海嘯,還有近年接踵而至的「黑天鵝」,包括中美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都令到市場非常波動。

 

雖然經過那麼多挑戰,但時間證明,強積金經得起考驗,它的發展是可持續性的。強積金制度由零開始,但至今年總資產已累積超過一萬億元,其中約7,000億是本金,其餘3,000億為扣除收費後的淨投資回報,這一筆資產,既是香港市民的個人儲蓄,也是香港這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重要退休儲備。強積金成立至今,整體年率化淨回報為3.9%,高於同期通脹率1.7%。

 

從覆蓋度來看,在強積金制度推行前,香港只有約三分之一工作人口獲得退休保障,時至今日已經有超過85%就業人口享有強積金計劃或其他類型退休計劃保障,覆蓋率居於世界前列,凸顯強積金制度能夠做到大眾化,服務全港打工仔的優點。強積金投資不設任何門檻,即使基層打工仔都能夠以小額的供款,投資優質並且受規管的基金產品。試想像若沒有強積金制度,很多市民都沒有機會將他們的退休積蓄,投資這些多元化,分散投資風險的金融工具。可以見到,強積金是一個創先河的制度,對推動「普及金融」發揮非常重要作用。

 

二十年來,積金局因應社會變遷與市民需要,不斷改良革新強積金制度,包括定期檢視及調整最低及最高有關入息水平、2012年推行俗稱「半自由行」的僱員自選安排,2017年推出的預設投資策略(DIS)以及去年推出的可扣稅自願性供款等。

 

強積金基金收費一直受到爭議。雖然制度設計上,積金局沒有特定收費規管功能,但積金局一直不遺餘力透過多種途徑提高強積金資訊透明度,促進市場競爭,加深成員投資理財能力,選擇性價比高的退休基金,推進收費下調。強積金整體平均基金開支比率已由2007年12月時的2.1%,降至目前的1.45%,減幅達31%,但無論如何,今日所有打工仔都可以選擇的預設投資策略,收費上限訂在低於1%。

 

經歷了二十年之後,強積金正積極邁向第三個十年,積金局正著手建立積金易平台,這電子平台會將強積金這個多元化的系統集中在一個平台,簡化行政程序,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這項目是強積金制度成立以來最大的改革,我們的目標,是於2022年底前建成,全面啟用後將為強積金生態系統帶來一番新氣象,包括推動競爭,帶來更好價格、產品和服務質素,最終令計劃成員獲益。

 

Albert,若你問我:強積金制度在香港有何成功之道?我覺得取決於三大要素:首先,香港擁有一個健全嘅資本市場制度、第二,投資產品多樣化,以及參與者對市場有基本認識。

 

強積金制度成立的初衷,是協助市民透過每月定額供額,建立儲蓄紀律,令退休生活有基本保障。20年來的成果得來不易,未來日子,強積金制度將繼續秉持初心,為打工仔的退休保障不斷努力,以成就「點滴累積,好好珍惜」的願景。

 

祝生活愉快,身體健康!

 

舅父

黃友嘉

2020年11月28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陳顥之、張鳳萍
編導:陳顥之、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