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20416】香港社會企業總會會長 吳宏增
2022-04-16

香港社會企業總會會長吳宏增——社企盼政府及商業機構 成為合作夥伴或顧客

*標題由編輯所加

Hi Thomas:

在過去兩年新冠疫情,我們一眾兄弟姊妹已經好少一起相聚,今年農曆新年我們亦只可以在網上拜年。大家聊電話,都會慨嘆,香港這幾年所經歷的,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無論是 19 年的社會事件,以及這兩年的新冠疫情,對社會都帶來深遠的影響。你知道我一向有參與社企的工作,你提到疫情對香港社企有何影響,我趁這個機會向你分享一下。自從 20 年疫情爆發以來,香港社會企業總會一直就社企營運狀況進行調查。三月初,我們又再進行一次調查,有 153 間社企回覆問卷,佔全港社企四分之一。調查發現近兩成社企已經暫停或者已經結束營運,所有社企對今年生意的預期都是負面的,有 20%認為會在三個月之內結束營業,而流動資金只可以支撐少於三個月,亦佔 20%。這幾個簡單的數字,足以反映社企在第五波疫情底下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

Thomas,你曾經問,在疫情下,受影響的不單是社企,其實社企對香港有多重要呢?這個問題相信沒有一個科學的答案。到目前為止,社企總產值佔香港整體 GDP 百分比有多少,從來都沒有一個權威的估算,不過社企對香港的貢獻,不應該用經濟價值去衡量,或許這樣說,經濟產值只不過是社企賴以持續發展的一個因素,社企最主要的存在價值,在於以多元化及創新的手法,去解決社會問題,對應社會需要。

 

或者我扼要的陳述,香港社企的發展歷史。大概在20 年前,社企的雛形,是一些服務殘疾人士的社福機構孕育出來,當時這些社福機構的庇護工場,成立了一些流動工作隊,以所謂「模擬商業」的理念運作,一方面為殘疾人士提供就業培訓,另一方面比工友賺取更多收入,使到工作隊持續營運。不久,工作隊由簡單的清潔、速遞、發展到零售、餐飲、以至其他各式各樣的業務,而社福機構,亦將一些具生產力的團隊組成獨立公司,逐漸地形成了香港社企早期的生態圈。與此同時,在歐洲和北美,已經有很多不同性質的社企成立。踏入千禧年代,除了社福機構之外,好多其他團體已至個人,都以種種不同的社會目標,成立了大大小小的社企,加上政府自 2001 年起,成立了幾個起動基金,當中包括由社會福利署所成立的創業展才能基金、民政事務局的伙伴倡自強,以及扶貧委員會屬下的社創基金。這些政府基金,亦大大鼓勵了香港社企的蓬勃發展。

 

在這裡,回應你剛才的問題,究竟社企對香港有多重要呢?其實好簡單,大家也許知道,今日大部份的社企,都係以聘用殘疾人士,以及為一些弱勢社群提供就業為他們的主要目標。一旦社企面臨倒閉潮,最受打擊的當然就是這一班受聘於社企的弱勢社群。對好多殘疾人士而言,不論他是精神病康復者、視障人士、肢體傷殘人士等等,一份工作,遠遠多過一份薪酬所為他們帶來的價值,工作帶給他們的社會參與、人際關係,帶給他們的尊嚴,成功感等等,其實都是無價的。至於一班弱勢社群,不論是少數族裔、單親婦女、有學習障礙的年青人、新來港人士、缺乏照顧的長者等等,社企不單只提供工作機會,亦提供適切的支援,使他們在困難時刻,得到關懷照顧。

 

過去十年,好多新發展的社企,不單止為弱勢社群提供工作機會,亦針對社會林林總總的議題和需要,開拓了好多嶄新與具創意的營運模式,而隨着社會創新這一個嶄新概念的興起,社企吸引了好多不同背景,不同年齡,但是有共同抱負,希望以自負盈虧的商業模式以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業家。

 

一個令人雀躍的趨勢,就是越來越多年輕人有興趣創辦社企。他們既有朝氣,具備創新思維,縱然沒有雄厚的資金,對行業亦未必有豐富經驗,但他們對創業的熱誠和衝勁,都是令我感到十分敬佩的。我認識一位年輕的紡織系大學畢業生,和家人一起在工廠區成立一間製造讓老人家使用的口水肩。他們的產品不單止做工精美,設計亦相當時尚,他們的目的,就是希望老人家戴著口水肩進食的時候,都能夠「有型有款」,活出尊嚴。不久之前,我亦透過視像參觀過一間以提供簡約殯葬服務為目的的社企,創辦人不單止開拓殯葬服務新風潮,同時亦提供相關的生死教育,可以說是善終及殯葬服務的新潮流。我簡單舉出這兩個例子,想讓大家明白,社企的產品和服務已經越來越廣泛,雖然對香港經濟貢獻仍然有限,但社企所創造的社會效益,確實不能夠忽視。

 

在這裡講到這一刻,我想特別一提,面對目前史無前例的嚴峻局面,社企正面臨收縮,這個絕對不是我們所希望見到的境況。其實,除了我剛才提過的幾個政府起動基金之外,社企得到政府的支持,以至商界的支援,一直都較缺乏。社企既要顧及商業營運,亦要履行社會責任,事實上並不容易。我所接觸的好多社企朋友,較少要求政府或者商業機構對他們有甚麼直接的資助,反而希望政府以及商業機構,能夠成為他們的合作夥伴,或者是顧客,採購社企所生產的服務或者產品,使到他們能夠持續經營,發揮他們的社會效益。

 

總括而言,社企並不算是香港重要的經濟支柱,但是他所帶來的社會效益,他們為公民參與所創造的空間及平台,是我們香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疫情過後,我最希望社會企業能夠像過去 20 年一樣,繼續蓬勃發展。

Thomas, 今天與你分享到這裡,祝你、Malina和我兩個姪女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Andy

22 年 4 月16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張鳳萍
編導: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發表評論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