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20528】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 甄秋慧
2022-05-27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甄秋慧——接種疫苗意願與接種與否無必然關係

 

*標題由編輯所加

岑浩强院長︰

 

作為研究員,我們經常問「為甚麼」。我們的工作就是為不同的問題尋求答案,同時希望這些答案能帶來一些啟發。

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產生了很多疑問︰由疫情初期,大家問︰究竟這種病毒是甚麼?應該如何醫治?至到前年,我們開始問︰應如何才能鼓勵大家繼續配合政府防疫政策?

 

為找出這條問題的答案,你鼓勵我申請食物及衞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在疫情第四和第五波期間開展研究。我和團隊以電話訪問形式,隨機抽樣邀請超過一千二百位,18至85歲市民進行了三個階段的追蹤調查,去了解他們對遵從防疫措施、疫苗接種意願及實際疫苗接種率等情況。

 

我們的首輪訪問,是在2020年12月中開始,直到2021年1月初,亦即第四波疫情初期進行。你還記得嗎?當時大家雖然已能買到口罩,酒精搓手液等防疫物資,但對疫苗的認知還是很有限,我們的首輪訪問就發現有近六成人對於接種疫苗抱有猶豫或抗拒的態度。反觀其他防疫措施,大部分受訪者都表示願意遵從,其中近九成半受訪者就表示會在公眾地方配戴口罩,超過八成人會使用酒精搓手液。

 

這輪訪問也發現,原來接種疫苗的意願,受著多個因素影響,例如︰男性、較年長、在職、過去曾接觸流行病如沙士或豬流感等、對疫苗風險比較少憂慮、覺得自己感染風險較高、相信自己解決困難的能力及接受政府防疫政策的人士,接種疫苗的意願都較高。

 

到上年6月至7日,政府開展了疫苗接種計劃已經三個多月,大家開始對疫苗有更多認識。我們跟進了其中約1000位受訪者,看看他們對接種疫苗的意願有否轉變,那時已有約四分一受訪者已接種一劑疫苗,你知道他們為甚麼願意「打針」嗎?原來六成多人,是希望保障個人和家人的健康。當然,亦有過半數受訪者是因為工作需要所以打針。

 

到了第三階段,即去年年底直到第五波疫情期間,受訪者的接種率已由四分之一上升至百分之80,主要原因是爆發高峰期,大家都希望以疫苗保護自己。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這個調查亦讓我們發現「想唔想打針」和「真係打唔打針」無必然關係。要大家配合防疫政策,包括打針,究竟有甚麼可以做呢?

 

告訴你吧,其實接種疫苗的決定,受不同因素影響,例如:身邊認識的人已接種疫苗、對政府及醫療體系的信任、對於防疫措施的接受程度和新冠肺炎的親身經歷,即是說如果自己或認識的人受過感染,或居住地方出現確診個案都會影響「打唔打針」的決定。

 

我認為接種疫苗的意願與疫情嚴峻程度及防疫政策亦都有關,例如第二階段訪問正值第四波疫情放緩,受訪者的接種疫苗意願稍為下跌,去到第五波疫情出現Omicron,又有「疫苗通行證」計劃,接種疫苗的意願及接種率均有所上升。這說明了甚麼呢?也許就如院長你一向以來的風格 ─「剛柔並濟」,是有用的!

 

剛,就是指制定和執行適宜的抗疫政策,例如要滿足個別行業工作崗位的需要。這對接種疫苗是一個誘因。柔,就是要加強宣傳及解說工作,大家愈是理解接種疫苗的益處及迫切性,愈能減低對接種疫苗的疑慮。

 

但長者又怎樣呢?長者的疫苗接種率,比其他年齡層低,這又是為甚麼呢?我很高興你和同事們,在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進行了一項研究,回答了我這個問題。

 

很多長者在疫情期間情緒備受困擾,加上對疫苗的認知不足,而社會文化及朋輩影響都會令他們對於接種疫苗卻步。長者在考慮「打唔打針」時,會考慮到如果出現副作用時,會否為家人帶來負擔,又會擔心沒有人可以照顧自己。

 

我的其中一個研究重點是老年學,我明白要長者就一些事情做決定,他們傾向會相信身邊人的意見,例如︰家人、朋友或權威,即好像政府或是社區中心的社工等等。所以我很認同你和團隊所作出的建議︰要鼓勵長者接種疫苗,除了要提供接種疫苗的誘因外,更應投放資源,去減低他們於認知、社交和文化上對接種疫苗的阻礙。

 

院長,我們每天都面對很多新的問題,就讓我們 ─ 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一班研究員,一起追尋更多答案,為一個又一個社會問題,找到解決良方。

 

Elsie上

2022年5月28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張鳳萍
編導: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發表評論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