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21015】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 鍾麗玲
2022-10-17

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提高警覺 避免被騙

美儀同學:

 

新冠疫情持續,過去兩年多,因為疫情市民留在家的時間多了,出外或與親友見面聯繫的時間少了,亦增加了騙徒行騙的機會。我每日打開報紙或瀏覽新聞網站,看到很多不同形式的詐騙個案,有騙徒假冒衞生署、內地公安、社會福利署、消費者委員會、銀行等不同機構,以電話、電郵或短訊方式接觸市民,藉以套取市民敏感的個人資料,包括個人姓名、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銀行帳戶號碼和密碼、信用卡資料、健康紀錄等,引致事主或親友蒙受金錢損失。

 

騙徒陷阱真是無處不在,我最近就收到假冒社會福利署的手機短訊,內容是有關領取防疫補助津貼,當中附帶一個含有政府英文縮寫「gov」的連結。不過,只要細心一看,就會發現該網址與社會福利署的網址不同,可見騙徒借助疫情故意取巧混淆市民,乘機誘騙個人資料圖利甚至行騙。

 

我亦留意到,警方於早前公布,2022年上半年詐騙案件數字的升幅顯著,由去年同期的8,699宗增加至超過12,000宗,上升超過四成 (41.7%),當中超過七成與網上騙案有關。而且「網上購物騙案」、「求職騙案」、「投資騙案」及「電話騙案」錄得最大升幅,上升幅度為四成至約四倍。

 

私隱專員公署亦接獲不少有關套取市民個人資料的查詢及投訴。由今年1月至9月,公署分別收到490宗及21宗有關套取市民個人資料作詐騙用途的查詢及投訴,當中例子包括:

  • 冒認衞生防護中心人員:聲稱事主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或因接觸確診者而成為密切接觸者,需要隔離,從而套取個人資料。
  • 冒認公安:騙徒能說出事主的姓名及身份證號碼,其後聲稱事主曾走私疫苗或洗黑錢,並將電話轉駁至另一名假冒公安的騙徒,從而套取個人資料。
  • 冒認速遞公司職員:提供一條與該速遞公司網站相似的連結,要求事主提供其住址以派遞郵件,並先為郵件付款,繼而收集事主的信用卡號碼及姓名等資料。

有見最近透過偽冒電話、電郵或短訊誘騙個人資料的個案有所上升,私隱專員公署在九月中已經設立「個人資料防騙熱線」3423 6611,處理懷疑誘騙個人資料的查詢或投訴。截至9月底,公署透過熱線已經收到67宗查詢,我們歡迎市民繼續透過熱線聯絡我們,讓我們可以協助他們防騙。市民若發現其個人資料被盜用並涉及刑事罪行,亦應盡快報警。

 

要令騙徒知難而退,加強市民保障個人資料的意識同樣重要。私隱專員公署積極進行多元化的教育及宣傳活動,例如舉辦公開講座、校園及社區活動、派發刊物等,最近亦透過不同平台推廣防騙貼士,提醒市民切勿輕信不明來歷的電郵、來電或手機短訊。

 

其實,只要大家「停一停、諗一諗」,騙徒便會無所遁形。不少有信譽的大機構或政府機構已表明不會用預錄訊息電話的方法去聯絡客戶,亦不會隨便在電話中收集或索取客戶的個人資料。除此之外,不法之徒可能從不同途徑早已獲取你的個人資料,例如社交平台、資料外洩事故或從親友獲取相關資料等。因此,即使有陌生人能夠講出你的個人資料,例如全名、身份證號碼或出生日期等,亦不足以證實該陌生人的真正身份,大家記得要向相關機構查證。

 

若是大家懷疑自己的個人資料已經外洩,亦可以採取一些補救措施,例如留意相關帳戶及個人電郵有沒有不尋常的登入記錄;審視付款卡月結單,以確定是否有任何未經授權的交易;更換有關帳戶的密碼及啟用帳戶登入雙重認證功能等。當然,大家可以致電私隱專員公署的防騙熱線3423 6611作出查詢或投訴。

 

美儀,這兩年來的疫情令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變得「這麼近、那麼遠」,政府最近公布將抵港檢疫要求改為「0+3」。我很期待能再見到你,好好地與你敘一敘舊!

 

麗玲

2022年10月15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張鳳萍
編導: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