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30304】香港教育大學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講座教授江紹祥
2023-03-08

香港教育大學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電子學習與數碼能力研究講座教授暨教學科技中心總監江紹祥教授——必須先了解人工智能工具的運作及發展 方可駕馭及善用

各位香港市民,大家好!

最近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全城矚目。作為一位在香港土生土長、投入推動香港電子教育發展的學者,我希望透過今天的《香港家書》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個人工智能工具的看法,以及就香港市民面對人工智能發展浪潮提出一些建議。

各位香港市民,大家好!

最近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全城矚目。作為一位在香港土生土長、投入推動香港電子教育發展的學者,我希望透過今天的《香港家書》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個人工智能工具的看法,以及就香港市民面對人工智能發展浪潮提出一些建議。

那麼,ChatGPT是什麼呢?大家都可能有所聽聞:「Chat」是指「Chatbot,聊天機器人」;「G」是指「Generative」,即是透過人工智能技術產生文字、聲音、影像等等成品;「P」是指「Pre-trained」,這個人工智能工具之所以能夠產生文字回應用家所輸入的問題,是因為背後提供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預先訓練程式處理數據以進行互動文字對答;「T」是指「Transformer」,這是一個近兩三年流行在人工智能領域中處理項目之間關係的電腦算法,容許平行分析不同語言單位,包括:單字、單詞、短句等等之間的關係,例如句子中每個單詞和 前一個單詞及後一個單詞的關係,以生成猶如真人撰寫的文字回應。ChatGPT聊天機器人建基於GPT-3.5架構的大型語言模型進行預先訓練,當中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涉及接近兩千億個參數的數據訓練,造就這個聊天機器人能夠就不同知識領域寫出猶如真人撰寫的文章,看起來內容詳細、結構清晰、行文流暢,躍進了人類與機器人通過文字「自然地」對話的發展。

大家平日可能都有不同機會與聊天機器人對話,例如手提電話內置的人工智能助理、政府公共服務資料查詢聊天機器人等等。大家可能留意到這些聊天機器人現時的文字回應一般來說是比較簡短直接。相比平日常見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能夠生成在內容長度和措詞結構方面猶如人與人之間平日文字交流的回應,這項技術突破為社會帶來相當巨大的影響。

在商業應用方面,各地商界注意到運用聊天機器人提升客戶服務質素的潛力。例如購物商場營運機構引入聊天機器人支援客戶查詢服務,就訪客的資料查詢提供即時、確切、有禮的回應,讓營運機構在處理客戶查詢的工作範疇上節省人力,可以更具彈性地安排人力處理其他客戶服務工作。

在教育應用方面,本地教育界關注到運用聊天機器人支援學習的機遇和挑戰。香港高等教育院校已經開展討論如何應對學生加入由聊天機器人所生成的文字回應作為自己文本課業內容的行為。這個行為如果處理得宜可以正面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就課題提問ChatGPT,ChatGPT快速地回饋與課題相關的文字回應,學生參考ChatGPT所提供的文字回應快速地認識有關課題的核心知識點,思考ChatGPT的文字回應幫助自己鞏固和反思對課題內容的理解。這樣的學習過程縮短了學生尋找不同種類參考資料以認識課題知識點的時間,同時又促進了學生深化思考與課題相關的學習內容和重點知識,有助提升學習效率。可是,這個學習支援過程存有一項隱憂:運用ChatGPT得到生成文字回應的過程與運用互聯網搜集網上文字資源的過程十分相似;學生在撰寫文本課業時如果未有適當地運用ChatGPT的文字回應就直接用作為課業內容,學生很可能誤觸抄襲等不當學術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墮入違反學術誠信的陷阱。

作為香港社會的主人翁,香港市民對於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可以如何自處?我認為可以著眼於兩方面。我們一方面要普及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識和最新發展;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人工智能。

我們現在需要趁著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在社會造成更大影響之前,預早建立對人工智能的基本認識,特別是有關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基礎知識,從中理解人工智能發展的優勢與局限。我們要知道人工智能發展中的大數據來源有優劣之分;如何令到人工智能工具背後的大數據更有質素呢?如何促使人工智能工具更有效率和更有質素地生成回應呢?我們同時要認識Transformer的基本概念,因為聊天機器人依賴這種算法生成文字回應,直至目前這些人工智能生成的回應並不是百分之一百準確,會有誤差。如果這些人工智能工具背後的大數據缺乏某一個專業領域的數據來源,這些人工智能工具所生成的回應是不會完全準確的。

我們越了解人工智能工具的運作和發展,越能夠善用人工智能工具幫助解決日常生活問題。我們屆時可以視人工智能工具為未來工作夥伴,規劃如何運用人工智能工具輔助我們的學習和工作過程,不太過著眼於擔心這些人工智能工具輕易地取代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機會。我們每一個人認識了人工智能,也在日常生活中參與了人工智能應用,就有能力對人工智能發展貢獻和發聲,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推動和建設將來人工智能社會的一員。

 

江紹祥

2023年3月4日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