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40127】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客座副教授招彥燾
2024-01-27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客座副教授招彥燾——港版「FDA」有助推動香港成為國際臨床試驗中心 創造更大的生物科技經濟產業

 

Felix:

最近,我和很多業界朋友都非常關注一篇新聞,特區政府計畫在今年上半年設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籌備辦公室,對於這個港版「FDA」,大家都熱切期待。

​​

記得三年前,我們為了應對新冠疫情,香港和美國的研發團隊24小時日夜輪流工作,在極短時間研發了一系列新冠檢測產品。我們很清楚,醫療產品關乎人們的生命健康,品質要求必須非常嚴格。我們努力爭取國際監督管理權構的認可,過程一點都不簡單,也需要巨大的時間和金錢投入,但我們深信一旦取得了認證,產品就能夠「走向世界」。

努力是會獲得好的回報。我們的新冠快速抗原測試成為了大中華地區首個取得美國FDA緊急使用授權的品牌,有了FDA的認可,我們很快就衝出了國際市場,不僅成為美國僅有20個快測品牌之一,同時打進30個國家市場,正式登上國際舞台。

香港擁有背靠祖國、面向國際的優勢,加上政府政策支持、國際一流科研實力等,使香港成為生物科技創新發展一個非常理想的地方。然而,香港一直未有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機構,審批權限局限於他人之手。

新藥若要在香港市場上市,需要先獲得兩家國際權威機構認證,然後再經過衛生署的「第二層審批」才可以上市,這個過程需要最少2年半以上的時間。醫療器械方面,香港同樣缺乏特定法例規管這些產品的製造、進口、出口和銷售。我認為,要將香港打造成為生命健康的研發重鎮,這個「第一層審批」關卡極之重要。

生物科技創新在本質上屬於一項高風險的活動。國際認證申請流程時間長,而且需要高額投資。初創企業往往資金時間有限,且大部分資源放於研發工作上,面對國際認證流程相關的各項挑戰,不少初創企業都難以投入大量時間和資金,造成了獲得批准的藥物和醫療器械,一直來自傳統大藥廠和領先企業。對於香港要做到全面發展創新科技,這種氛圍是極不理想的。

我相信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香港便能夠實現一條龍的審查流程,包括臨床試驗結果、生產過程、標籤、安全資訊數據等,對產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整體品質進行評估,對香港的生物科技創新全面發展絕對有幫助。

港版「FDA」可大大縮減本地、甚至海外、國內企業申請進入香港市場的行政時間,同時不需要再依賴其他國際機構的協助來完成審批流程。港版「FDA」不僅能夠提升生物科技企業從研發到市場上市的效率,還可以加速海內外藥企進入香港展開臨床試驗,推動香港成為國際臨床試驗中心,從而創造更大的生物科技經濟產業。

在「一國兩制」的優勢下,香港更可以與內地的生物科技企業緊密合作,助力內地企業實現國際化。香港企業擁有豐富的國際化經驗,可以充當連接內地和世界的重要橋樑和雙向平台,幫助內地企業「走出去」,進入國際舞台。

未來,通過「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的認證,獲得認可的新藥和醫療器械將可同時具備國際和國家的資歷,既可進入國內市場,亦可以「走出去」國際市場,大大促進了產業的發展,同時推動更多的創新合作。

特區政府大力推動「搶企業、搶人才」,生物科技企業和高端人才會否選擇落戶香港,首先必會考慮創科生態圈是否健康完整。如果本地及海內外醫療器械企業的研發能夠在香港「原地出世」,完成基礎研究、臨床實驗、審批認證、市場生產、市場研究等所有關鍵步驟,必可強化香港在醫療領域的創新能力,同時也大大增加香港的競爭力,「搶企業、搶人才」的策略將可更有效進行。

藥械研究涉及大量病人的臨床數據,僅憑香港800萬人口難以滿足需求,但香港可以善用「一國兩制」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去完善這方面的要求。生物科技經濟產業是一項具有巨大潛力的戰略性發展,無論是國際社會還是香港自身,都面臨著科技創新和醫療健康的挑戰。香港已具備了發展生物科技的優厚條件,我認為在推行「第一層審批」關卡,即建立本地權威審批機制的同時,必須注意在當中取得平衡,根據香港的實際運作需要設定適合的框架。業界也要齊心協力、目標明確、堅定地走創新科技的道路。

我相信香港的生物科技發展已找對了方向,正要各方千槳並舉,奮力向目標前進。

 

招彥燾

2024年1月27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張鳳萍
編導: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