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30620】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臨床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
2023-06-20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臨床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為精神健康受困擾者提供安全求助環境 有助減事故風險

阿明:

你最近心情好嗎?知道你近來忙於應付公開考試,加上最近香港發生了一些精神健康事故。今次特別寫信給你,希望鼓勵一下你。

 

我留意到最近發表的一份香港青年人精神健康普查報告。報告中提及,社會上面對精神健康困擾的年青人為數不少,但由於種種原因,大部份人都並未得到應有的幫助。報告中亦提及精神健康的四大關鍵範圍。

第一個關鍵範圍提及家庭關係以及生活空間的重要性。我記得你提及過,有時你會感到與父母的隔膜,這其實是個非常普遍的情況。不過研究報告提到,不能與家人分享日常大小事情,是導致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的其中一個風險因素。其實父母對你的關心毋庸置疑,不過他們與你一樣,都需要尋找新的溝通途徑。家人一起發揮創意努力,方可以打破固有缺乏溝通的情況。

報告中亦提及到生活空間。香港地少人多,於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缺乏私人的空間。有時,家庭或學校未必有這樣一個空間,我們便需要探索一下於鄰近社區的場所及設施,例如是公園、郊外環境或圖書館等,會否有一些安全、安靜,而又令我們感到心情暢快的地點。身處擠擁的現代城市,能擁有的正面獨處 (Positive Solitude) 時間非常貧乏,但這些獨處時間是帶來正能量的一個重要泉源。如果你找到這樣一個空間,記得要好好保存及善用。

第二個關鍵範圍是令自己減少憂慮,開放自己,接觸不同的事物,以不同的角度理解事物,都對精神健康非常重要。應對不同的困境,其實都有不同的思考方法。現在你年紀還輕,可以趁這段時間探討對自己有益的思考模式,令自己成為一個更能發揮潛力的人。正向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其實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啟示,例如當我們面對事情時,往往可以選擇以正面或負面的角度來面對。最要記得的是,如何看待事物的選擇,其實一直掌握在自己手裡。

第三個關鍵範圍涉及到我們日常的生活方式以及習慣。你最近睡得好嗎?有熬夜到深宵才睡覺嗎?原來睡眠不足對我們的精神健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記得你提及過,很多時候晚上都是社交媒體的活躍時間,不過要記得節制地使用,確保自己有充足的休息。另外,報告亦提到,早餐非常重要。早上時份腦部的葡萄糖含量降低,容易令人感到疲累,或未能作出最佳判斷,所以起床後記得要適時享用一份豐富的早餐。

研究發現年青人的腦部自制能力仍處於發育的狀態,所以大家要特別留意自己控制衝動的能力。情緒健康其實亦與我們使用手機的習慣息息相關。現時,手機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既改變了社交的模式,亦帶來無限資訊。當我們的心理狀況不是最理想的時候,就很容易以「被動」的方式使用手機 ,而非有目標地運用手機,在這情況下,我們會更容易被帶到而是讓工具「帶著」我們去接觸資訊。在這樣的模式下,我們也就更容易被帶到一些令我們不安、難過或消極的資訊。研究發現,過分使用手機與精神健康狀態不佳有關係,所以在使用手機時,我們須訂立清晰的目標,避免被動在網上流連。如果感到疲累,或需要調整心情時,可以試試停止上網,與朋友聊天或接觸大自然或更容易令我們心情舒暢。

第四個關鍵的範圍,是我們面對外來壓力時的反應。近年來,全球的環境都面臨著迅速而影響深遠的轉變。新冠病毒、地緣政治、氣候變化及經濟困境等等的因素都廣泛地對造成不同程度的打擊。不同的人回應這些壓力有不同的方法。調查觀察的其中一個現象是重覆思考。本來,重覆地思考有助於我們找尋事情的解決方法,但面對着難以透過個人力量改變的環境狀況時,重覆思考便會容易令我們陷入死胡同裡,不但無助解決問題,亦容易對精神健康有著不良的影響。故我們需要有抽力的能力,不受困於重覆思考。如何做呢?接觸不同個性及背景的人有助我們開拓眼界,以更闊的視野審視問題,例如全球性及歷史的角度,都可以幫助我們跳出框框。我們可以從歷史數千年的智慧及傳誦百世的藝術作品中,接觸古人處理逆境的經驗。舉例說,宋代文人蘇東坡經歷坎坷的人生,但他的詩詞始終傳遞著一種豁達開朗的精神。時至今日,當我們接觸到這些作品時,仍然能夠從中獲得共嗚和力量。

阿明,最近香港發生了一些事故。有受精神健康困擾的人士傷害了其他人,奪去了她們寶貴的生命,在社會上帶來很大的迴響。回想起來,同類型事件已經多年未曾發生。但一旦悲劇出現,社會上會出現恐慌,以及對受精神健康困擾人士的負面標籤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們不能夠只將視野聚焦在事故,這時候我們更特別需要一個多角度的平衡看法,刻意地提醒自己,在發生這些事故的同時,實際上有數以萬計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每日的生活都是平穩正常,甚至是有活力而精彩地生活着,我們要提醒自己這個事實以平衡這樁罕有的悲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精神健康問題是社會中一個不可逃避的事實,的確有時疾病會影響到人的思維及判斷,導致他們於極罕有的情況之下造成對人的傷害。要有效地面對這些風險,最重要是塑造一個讓不幸患病的人能安心求助的環境,讓他們得以與人溝通,從而更快地得到適切的協助。相反,如果我們容許社會形成一個負面、有隔膜及標籤的環境,只會令有困擾的人士對求助卻步,反而造成更多風險。

今次事件發生後,我留意到在媒體上,很多市民的反應都非常正面及包容。大家都關注如何能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更好的治療及服務,這反映了社會關注精神健康方面的進步。雖然發生了令人痛心的事故,我們都要繼續堅持,一同建立一個不讓恐懼控制我們的社會,最重要的是令有需要的人士能夠舒暢地與身邊的家人,朋友及服務團隊溝通,方可適時提供協助,減低風險。

陳友凱

2023年6月17日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張鳳萍
編導: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