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20917】嶺大副校長、比較政策學講座教授莫家豪
2022-09-17

穎哲、呈曦:

 

過去幾年,香港以及全球各地都經歷了不少變化。除了受到新冠疫情侵襲之外,我們深愛的香港,這片土地曾遭受政治及社會不安,以致不少香港人對我們的城市失去信心,有好多人選擇移民或移居外地。就香港未來發展前景,不同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悲觀的人會認為香港沒有前景,樂觀的人就認為大有發展空間。今日就讓我和你們分享我對香港未來發展以及怎樣將人才留在香港的一些看法。

 

香港,同其他國際城市一樣,競爭激烈但發展機遇不少。香港背靠祖國,憑藉自己優勢來配合國家的發展,生機勃勃。即使在過去艱難的幾年,本港與東盟各國經貿發展有增無減。隨著全球新冠疫情開始穏定下來,加上我們同大灣區的密切發展關係,以及在亞洲區內走向合作的新地緣政治環境之下,香港和東南亞的經濟合作將會進一步提升,我們有信心香港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可持續扮演重要的角色。全球疫後必定追趕經濟發展,只要我們維持一向的自由經濟體系,堅持法治及持續執行普通法便利全球投資者,保持公共行政清廉高效,維持低稅以吸引外資,強化本港國際聯繫,又把握內地發展先機,在這些情況下,我們有理由相信香港仍能吸引全球人才到港發展。

 

但是要吸引及留住人才,我們要對來自全世界各地人才抱持開放及包容態度。我之前在英國工作及讀書時,在倫敦等大城市見到不同膚色及文化背景的人,他們都能夠彼此包容在倫敦起居生活。如果香港要吸引海內外人才來港建設和服務,我們要對這些外來的人抱住歡迎及友善態度,使他們覺得能在港安居樂業。除了態度之外,政府亦必須簡化吸引海內外人才的手續,便利他們到港發展。我們不同專業亦應該因材而用,不要用保護主義窒礙人才到港發展。除此之外,企業及政府亦要想辦法創造更多誘因來吸引和留住人才,特別在改善基建以及住房方面須多下功夫。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在2019年一項調查,請市民分別就香港「經濟」、「環境保護」、「社會平等」、「個人發展機會」、「教育」、「醫療」、「房屋」,以及「社會福利」八方面的現狀作出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本港居民最滿意的係醫療,最不滿的是房屋問題。而團結香港基金曾對準備離港的內地人才做過調查,發現有超過六成人話居住環境欠佳是他們離港的主要原因。如果特區政府能夠制定良策解決樓價高企的問題,改善居住環境,會大大有利於本港留住及吸引外來人才。

 

當然,吸引人才不是要鎖死人才,我們要抱住開放的態度與灣區聯合發展來擴展空間,爭取打造香港和灣區宜居宜業的區域發展,促進人才在兩地之間流動。將來我們可以住在灣區內,同時參與香港的發展,就好像我們在英國生活時,每日都見到不少人跨城市甚至跨到歐洲區內發展一樣。有人認為內地大灣區的發展特別是深圳崛起會削弱本港競爭力,我不以為然。嶺大調查發現過半數港人不擔心深圳成為香港發展的競爭者或取代香港的地位。反而,我們完全有可能實現「合作共贏」。

 

嶺大研究生院早前另一項研究調查有關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就業的打算。調查發現雖然有不少青年人看好大灣區發展的前景,但對自身前往大灣區就業存有顧慮的。他們普遍認為內地工作薪酬較低、擔心內地互聯網受到限制,以及擔心內地徵收所得稅較高而卻步。

 

這個調查一方面讓我們知道無須因鄰近地區發展,而過分擔心本港人才流失。就目前而言,香港還有好多獨特的優勢;另一方面,這個調查發現心理距離會降低港人移居大灣區的意願。這個發現反而啟示我們要吸引人才來港,除了要在經濟上或收入上有吸引力之外,還需要降低外來人才與本港的心理距離,使他們身心都定在香港。生活模式及日常生活的習慣是否得以保留,都係外來人才所關心。除了居住有好安排外,都需要關心他們子女教育能否達到外來人才的期望。

 

另外,有一點都好重要,即係疫情緩和之後,特區亦必須制定較具彈性的防疫政策,因為不少西方先進經濟體對防疫措施早已放寬,令致人才流動到這些地區。香港投資基金公會做過一項調查,97%受訪基金公司認為與各地通關是香港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吸引國際人才的基本條件,同時與內地免檢疫通關都十分重要,被82%的受訪基金公司會員視為解決行業人手短缺的最優先事項。因此,政府在制定有關吸引人才計劃時,要充分考慮上述因素。我相信人才短缺只是暫時的,在疫情緩和及本港逐漸實現與各地通關的情況下,香港很快又會成為人才鼎盛的地方。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張鳳萍
編導: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最新專題